遗迹化石的形成与作用

发布时间:2019-03-08     来源:中国矿业报     审核:admin     浏览:2824次

遗迹化石亦称痕迹化石,是古代生物在底层内或底层层面上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留下的痕迹被沉积物充填、埋藏后,再经后期成岩的石化作用而形成的。

据了解,古代生物在底层上能留下痕迹的生命活动行为方式通常包括10种:一是跑动,生物在层内或层面上的快速运动,可分层内逃跑和层面上跑动,层内逃跑是在沉积物底层受到加积或侵蚀,是生物为了与水-沉积物界面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的向层内上下快速运动;层面上跑动是生物在底层层面上因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快速运动,一般与沉积作用无密切关系;二是走动,生物在层面上进行的行走运动;三是爬动,生物使用其所具有的足趾或附肢在层面上进行爬动的运动,但身体往往不接触地面;四是蠕动,生物使用其身体的一部分接触地面而进行的爬行运动;五是休息,生物在底层层面上活动时突然停栖下来,目的是在躲避食敌或消除疲劳;六是觅食,生物在层面或层面附近的挖食或捕食活动;七是进食,生物由层面向层内深部活动并探索取食的行为;八是居住,通常是指生物为了寻求避护所而向层内进行挖掘或钻孔的活动;九是游泳,水中各种动物在水与沉积物界面附近进行的游泳活动;十是飞行,动物突然离开底层层面向空中飞行的运动。

上述各类生命活动在底层上留下的痕迹都有可能形成各类痕迹化石(遗迹化石),这种生物活动痕迹化石与实体化石是不同的,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前者表现的是生物与底层之间的关系,直接反映生物生命活动之间的习性规律及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因素(如水深、底层性质、水体能量、水体和底层中的含氧量以及食物供给条件、水体的盐度和温度等);后者表现的主要是生物体本身的形态、结构和构造特征,更多地反映了生物的发展演化规律和生物群落的生态条件。

据了解,绝大多数生物痕迹都可以在原生物活动的地方保存下来,不会被水流和风等自然应力搬运走,而总是随着底层沉积物的成岩作用固结在原地。痕迹化石一般不受岩性条件限制,即使在高能的岩石岸线或深水浊流沉积中,也常有各种痕迹化石保存。这一特性无论是对沉积环境分析还是对地层划分与对比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遗迹化石对古环境分析尤为重要,因为埋藏保存在一起的痕迹化石群代表着原地生活的生物群落,它们所反映的古环境就是其造迹生物原来的生活环境,因此其是可靠的指相化石群。也正是这一原因,遗迹化石也成为了分析古环境的一个重要判别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