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中美人——孔雀石

发布时间:2020-03-17     来源:中国地质博物馆     审核:ags     浏览:7971次

     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石之美者谓之玉。……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是指具有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因此,中国古人所谓的“玉”,并非特指某一种玉石,而是对那些美丽而稀有石头的统称。孔雀石就是人类历史长河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玉。

             

        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绿色主要来自于铜元素,虽然不像许多宝石一样闪亮,但是却有一种神秘高贵的气质。它的颜色和它的名字一样,绚丽的绿色如同孔雀羽毛,有些集合体上同心圆的结构更是像极了羽毛上的斑点。早在4000多年前,古埃及人就对苏伊士和西奈之间的铜矿山进行了开采,并发现了孔雀石的存在,并将其尊称为神石;在德国,人们也经常佩戴孔雀石作为护身符;马达加斯加因其神秘高贵的气质和美好的寓意将其作为国石。在中国古代,孔雀石是一种古老的玉石,也被做成各种首饰,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纪的殷商时期墓葬中,就已出现孔雀石发簪的工艺品。



       

         美丽的孔雀石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千姿百态的形、浓艳欲滴的色以及浑然天成的纹路相映成趣,给人以无限的遐思。虽其名为“石”,但质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坚硬,甚至不如玻璃的硬度高,也不耐酸的腐蚀,所以如果作为宝石来佩戴也是非常娇贵的。

             通常用作首饰时,孔雀石多被制成串珠和胸针,制成吊坠时,为了减少孔雀石与皮肤和衣服之间的摩擦,还经常把它镶嵌在其他耐磨宝石、金属之上。除了饰品,人们还会将孔雀石用于建筑的装饰材料,比如著名的列宁格勒的圣伊萨克大教堂的圆柱上就镶嵌有孔雀石的装饰,与其金碧辉煌的装饰风格相得益彰。

单体块度较大的孔雀石以其各自独特的姿态,受到矿物晶体藏家喜爱,一般单体越大,价值越高,良石天成,稍加匠人雕琢,凸显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孔雀石单晶体多为细长的针状、柱状,集合体通常呈葡萄状、钟乳状、放射状、结核状或同心环带状。我国的孔雀石主要产于广东阳春、湖北大冶等地。广东阳春产出的孔雀石形态多样,鬼斧神工,奇妙至极;湖北大冶的孔雀石多为铁铜氧化形成,质地致密,色泽浓艳,独具特色。在中国地质博物馆的展厅内,就展示了多件出自广东阳春的精美孔雀石标本。

      


        从矿物学上看,孔雀石是一种含铜的碳酸盐矿物,其主要化学成分为Cu₂(OH)₂CO₃,通常赋存于原生铜矿床接近地表的氧化带中。孔雀石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在石灰岩发育的地区,存在能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硫酸铜溶液。而硫酸铜溶液的形成一是要有地表硫化物的氧化破坏,二是离不开流动的地下水,因此孔雀石只能形成于硫化矿床浅部的地表氧化带及潜水面之间,形成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150米,离开这个深度孔雀石就难以形成。当铜矿氧化层处在地下密闭、干燥、二氧化碳充足的环境时,孔雀石则会转换为蓝铜矿;如果以上生成环境不具备时,蓝铜矿会转变为孔雀石,这种可逆互生的关系在自然界是十分罕见的。因此,孔雀石常与蓝铜矿、自然铜等含铜矿物共生,因其形成深度较浅,易于发现,经常作为寻找原生铜矿床的标志。

      孔雀石另一个重要的历史地位就是作为重要的矿物颜料“石绿”存在。孔雀石经过粉碎、研磨、漂洗、提纯等一系列工艺后制成的绘画颜料,色泽艳丽,性质稳定,能够使画作保存千年而不褪色。2017年9月,1949年之后仅有两次公开展出的《千里江山图》再次入列故宫博物院的特展,这幅由北宋少年天才画家王希孟创作的青绿山水大量使用了孔雀石、蓝铜矿制成的“石绿”和“石青”颜料,通过近12米的长卷展现出了中国山水的青春意象。石绿、石青这些天然矿物颜料的原材料昂贵,制作工艺繁琐,在古代只有皇室和贵族才能享用。随着19世纪人工合成技术的发展,石绿才逐渐被造价更为低廉的人工合成的绿色颜料所取代。

       孔雀石形成美丽晶体或者集合体非常难得,虽然早已不作为炼铜的原料,但随着大量铜矿资源被开发利用,很多孔雀石原矿也遭到了剥蚀、破坏。正因为作为观赏石、宝玉石原料的孔雀石十分有限,愈发显示出自然资源的珍贵,保护利用好大自然的馈赠,有序开发利用自然界的资源,才能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永续发展。

       宋代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描述:石绿之苗也。亦出江右有铜处,生石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提到:石绿生铜坑内,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这些记载中都反映出古人的智慧,通过观察分析,已知晓孔雀石与铜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