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家需求为基本遵循 谋划部署新时代地调工作

发布时间:2019-01-25     来源:中国矿业报 引自:自然资源部网站 作者:刘晓慧 周铸     审核:admin     浏览:2293次

    2019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1月2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旨在落实全国自然资源工作会议部署安排,总结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成绩,把握新形势,聚焦新需求,探讨未来一年如何全力促进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如何全面提升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会上,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代表局党组作了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所取得一系列重要成就,在于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谋划部署地质调查工作的基本遵循;在于始终坚持以需求为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不断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不断调整地质调查工作的结构和重心;在于始终将科技创新与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引领未来发展的“两大引擎”;在于始终将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视人才为推进地质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在于始终将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坚强保障,不断压实“两个责任”。

  2018年成果丰

  报告指出,2018年,地质调查事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形成了新时代地质工作支撑自然资源管理总体思路和框架,提出加快推进地质调查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取得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新成果、新进展,有力支撑服务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

  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八方面成果包括:

  一、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大能源勘探和开发力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调查取得丰硕成果,能源资源安全和绿色发展的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

  长江中游宜昌鄂阳页2井获高产工业气流,夯实了鄂西地区100亿方页岩气产能资源基地的资源基础,实现了我国页岩气勘查开发从长江上游到中游的战略性拓展。

  雄安新区钻获该区温度最高、水量最大的地热井,在河北献县首次实现中低温地热经济高效发电和尾水供暖梯级利用。

  银额、柴达木、准噶尔等盆地的新区新层系钻获油气流。

  新疆大红柳滩、四川甲基卡、西藏山南地区发现大量锂、铍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锰、锡、铬铁矿、磷等大宗紧缺矿产也有重要发现,有力支撑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然灾害防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精准对接民生改善需求,全面推动地质调查向民生领域延伸和拓展。助力民生保障和改善取得实效。

  支撑部编制了《地质灾害防治和相关生态保护修复的考虑和建议》并提交中央财经委员会审议。

  针对川藏铁路规划中可能面临的重大地质灾害与工程地质问题提出了初步防治建议。

  及时充实部地质灾害技术指导中心,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三级业务支撑体系,为金沙江、雅鲁藏布江4次堵江应急抢险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深化“地质调查+”扶贫模式,以赣州四县、乌蒙山片区和“三区三州”为重点,部署找水打井,满足了23万人安全饮水需求。

  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圈定富硒土地资源270万亩,支撑5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近30万贫困区群众受益。

  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建设全面完成并投入试运行。完成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成果总结。提出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为含水层保护、“水十条”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三、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军民融合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论述精神,以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精准高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主动破解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成效显著。

  制定了雄安新区数字规划平台地质成果交付标准及相关技术要求,形成地质工作全流程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的“雄安模式”,并在海南“三区一中心”建设中示范推广,相关成果有力支撑了海口江东新区概念性规划的编制工作。

  海洋六号、海洋地质九号赴远洋完成科考任务。圈定了一批深海矿产资源远景区,在海洋微塑料调查、深海探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开展村域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与浙江共同推动建成嵊州市白雁坑村和台州市金村2处“地质文化村”,实现了乡村经济发展与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科学普及的共赢。

  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批示要求,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山水田林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为指导,探索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在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拓展了新领域。

  编制完成了中国首套自然资源图系,深化了对我国自然资源家底的认识,以图系编制实践示范带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

  选择海南等4个生态文明试验区开展了多门类自然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综合地质调查试点,在雄安、延安、成都、广州、青岛等地开展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试点,探索编制了服务城市地上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的系列成果图件和报告。

  编制完成了全国和沿海省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和报告,支撑服务了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沿海经济区的规划建设。

  探索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初步建立了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对重要滨海湿地保护与修复治理、东北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全国地面沉降总体状况和问题等提出了地质解决方案。

  五、按照自然资源“一核两深三系”科技创新总体部署,将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地质调查的两大引擎,引领地质事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

  2018年,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所属单位参与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独立完成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作为主要单位完成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战略科技问题引领取得重要进展。“松科二井”完井深度达7018米,成为亚洲国家实施的最深大陆科学钻井。创新建立地热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技术方法,初步查明深部碳酸盐岩热储形成机制与空间发育特征。

  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初见成效。修订了1∶5万区调、矿调、水文、工程、灾害、环调技术要求,探索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填图方法和科学家负责制,推进地质填图与科研的深度融合。基本完成全国32个省级地质志编纂和11部矿产志书的出版发行。拓展地质调查深度,试点推行矿产资源地质潜力、开发条件和环境影响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开展地表水、地下水统一调查评价与监测。拓宽地质调查的广度,开展土地、森林、草地、湿地等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

  智能地质填图试点不断扩展,基本实现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全流程信息化。“地质云2.0”建成并上线运行,实现了全国160个主要地质数据库及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的共享服务。

  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进展。六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全部挂牌成立。八大地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六、落实党和国家深化机构改革要求,不断深化地质调查管理体制改革,积极适应中国地调局调整为中央一级预算单位的新形势,地质调查内外部关系进一步顺畅。

  支撑部编制完成了《全国地质调查规划(2019-2025年)》,实现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一盘棋部署,为新时期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推动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描绘了新蓝图。

  积极推进地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长“双通道”建设,遴选出卓越、杰出、优秀地质科技人才185人。

  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落实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人责任制,简化了项目管理流程。

  七、地方公益性地质队伍主动对接重大需求,立足区位优势,发挥专业特色,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局,探索转型升级取得积极成效。

  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河北、海南与中国地调局合作,以战略实施的轻重缓急安排部署工作,为雄安新区和海口江东新区城市规划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

  主动服务土地资源管理。上海将土壤和地下水地质环境质量检测纳入工业用地出让流程管理,建立出让地块水土环境质量档案,实现工业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浙江、江苏升级土地地球化学调查技术,建立永久基本农田质量档案,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积极推动城市地质调查支撑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全过程。上海实现地上地籍、地下地籍、地质图的“三位一体”综合管理,建立的城市地质信息平台纳入了上海市政府管理主流程。

  积极拓展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支撑沿海地区重大工程建设和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江苏、天津、山东、河北、福建等省(市)的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为地方工程建设、地下水保护、地质遗迹修复以及地面沉降防治提供大量的支撑服务。海南、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成立专业性海洋地质调查机构,大力拓展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园建设探索转型升级新途径。浙江成立地质科技产业园,着力构建地矿勘查开发、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资源管理、地质大数据、地质文化等平台,探索服务自然资源管理、资源环境开发的新途径。

  探索开展旅游地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新实践。贵州在全国首次完成省级旅游资源大普查,通过地学旅游资源调查推动地学旅游发展,成为地质工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成功探索与实践。江西以地质遗迹详细调查为重点,将原中央苏区的革命历史、人文风俗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区域地质遗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

  全力支撑地方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治理。四川、西藏、云南、湖北、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全力做好地质环境保护与监测的技术支撑,探索开展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治理示范。河南开展村镇污水生态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加快“走出去”步伐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落实李克强总理的指示精神,广西与中国地调局合作成立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深化与东盟各国的地学合作。河北、湖南、新疆、宁夏、吉林等省(区)的地质单位加快“走出去”取得积极进展。

  八、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自觉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为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政治保障。巩固完善以资金使用为核心的风险防控体系,强化监督检查。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在抓早抓小上狠下功夫。以干部职工思想、工作、生活和身心状况“四态”调查分析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广大职工的归属感、获得感不断提高。

  2019年这样干

  报告指出,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工作定位,全力推进地质调查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和发展动力三大转变,推动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着力解决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努力增强地质调查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先行性、基础性作用。

  2019年的重点工作包括七个方面:

  着力加大清洁能源和关键矿产调查评价力度。聚焦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支撑绿色产业发展。

  具体工作包括:推进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按照“优先突破下游、积极拓展中游、适当兼顾上游”的思路,力争在长江下游(安徽)取得重大进展;扎实推进深部地热能调查开发,重点加大京津冀深部地热调查力度,全力打造雄安新区地热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启动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试验性勘查开发;持续推进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地质调查,加大重点盆地深层调查力度;深化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科技攻坚战,力争取得重大突破;加强包括“三稀”矿产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调查评价力度,助力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第三阶段目标实现;配合部推进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实施矿产地储备工程;支撑自然资源部完善“三率”指标体系,建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价制度。

  着力助推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精准聚焦国家战略和重大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地质调查的工作质量和显示度。

  具体工作包括:以赣州4县和乌蒙山片区等贫困区为重点,着力加强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等工作,保障群众饮水安全、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拓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创建境外地质调查精准服务国际矿业投资合作工作体系;围绕雄安新区、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持续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全面提升地质工作支撑服务城市规划运行管理全过程的能力和水平;加大海洋地质调查力度,打造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示范基地,推进海域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加大深远海地质探测力度,推进深海大洋科学钻探工作;拓展延伸地质遗迹调查和古生物化石普查,支撑地质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完成支撑服务川藏铁路建设地质调查总体方案,提出线路选线和规划建设优化建议。

  着力加大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力度。

  具体工作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编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三年行动方案和京津冀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指导推进全国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分析中心建设,大力推进高精度地质灾害调查和监测预警示范;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强化北斗导航系统、雷达测量和变形传感器等集成研发,为避险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着力开拓新领域支撑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适应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新要求,发挥地质工作优势,为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贡献地质智慧。

  具体工作包括:开展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试点,持续推进地质调查支撑服务海南、福建、承德、宜昌、广安等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探索形成可供推广的工作模式;支撑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修复,探索推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支撑体系;开展海河、长江、松辽、珠江等重点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开展林草湿地生态保护区和荒漠化生态脆弱区的生态地质调查工作,初步构建生态地质调查技术支撑体系;完善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调查技术标准,探索建立支撑耕地保护的土地调查监测技术体系。

  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聚焦战略科技问题,攻关关键技术,全面推进地质调查信息化,不断强化地质调查新动能。

  具体工作包括:加大深部地热能勘查开发科技攻关力度。推进深空对地观测;以“科研特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关于加强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落地;加大科普宣传、科技成果和装备研发成果转化力度;加快“地质云”建设,整合多门类自然资源数据信息,推动省级公益节点、行业节点等的接入,实现地质调查业务管理在线高效运行;实施并评估1∶5万区调、矿调、环调新的技术规范和预算标准;精心筹备第三次全国区调工作会议。

  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

  具体工作包括:加快推进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的能力建设;改革完善中央与地方、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关系;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制定业务布局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下放用人自主权,继续推进落实地质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成长“双通道”机制;全面推进八大地质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落实重大仪器装备的共享和创新;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管理工作。

  着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切实加强党对地质调查工作的领导。

  具体工作包括: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把“两个维护”贯穿于地质调查工作的始终;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强化政治监督,组织开展新一轮政治巡视工作,深化政治生态整治专项行动;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纪检监察派驻机构改革要求,严格履行好定期通报、请示汇报等工作程序,树立正确对待监督、主动接受监督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坚持目标责任导向,落实“一案双查”等制度,以严肃问责倒逼“两个责任”落实;坚持问题导向,突出源头防控,强力推进以资金使用为重点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身边的先进团队和个人,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新时代勇于担当、敢于创新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