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导报》头版头条发表编者按文章,专题介绍“泥河模式”

发布时间:2009-06-19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浏览:2130次

      2009年5月24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徐绍史在安徽省庐江泥河矿区进行实地考察,部长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席意味深长的话:“要全面梳理思想认识上和体制机制上存在的问题,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寻找应对之策,使地质找矿工作思路真正落地,推动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寥寥数语,令人深思。“泥河”对于所有的地质人来说有着深远的意义,“泥河”对于我们地调院人来说,还有着深刻的情感,这两个字承载了我们的光荣与梦想,更浸透了我们的汗水和辛劳。“泥河模式”的探索如今已经初见成效,而我们却不会止步。
      2009年6月13日,《地质勘查导报》头版头条发表编者按文章《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泥河模式”调查》,认为“泥河模式”的意义,不仅仅是因为泥河铁矿是近2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深部找矿成果,也不仅仅因为泥河铁矿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关于低缓异常没有大矿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泥河铁矿成功地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找矿机制――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协调配合。这里把《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泥河模式”调查》推荐给大家,以飨读者。

(院 办)

附:《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泥河模式”调查》全文

构建地质找矿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泥河模式”调查

编者按
      当前,地质勘查业都在关注安徽省地矿局实施的泥河铁矿勘查。这不仅仅是因为泥河铁矿是近2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最重要的深部找矿成果,也不仅仅因为泥河铁矿的发现改变了人们关于低缓异常没有大矿的观念,更重要的是,泥河铁矿成功地诠释了一个全新的找矿机制――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相互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商业性矿产勘查有机衔接,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地质找矿与矿业权管理协调配合。
      这与当前正在开展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中倡导的破解难题、创新机制的要求不谋而合。
      今天,本报特推出泥河模式解读,希望能对全国地质找矿机制创新和找矿突破有所裨益。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1600平方公里的安徽庐枞火山岩盆地,已经发现并探明了罗河、龙桥和马鞭山两个大型一个中型磁铁矿以及大包庄、黄屯、罗河、何家小岭四个大型硫铁矿,能否再找到铁矿?用什么机制能加快找矿?用什么办法能把矿尽快地开发出来?近日,记者深入矿区调查发现,在部领导的直接关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地矿局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通过泥河铁矿的勘查开发实践,初步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泥河模式”的诞生
      地处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庐江—枞阳地区,蕴藏着丰富的铁矿资源,在总结长期找矿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专家们对其外围地区和整个庐枞火山岩盆地的地质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对找矿潜力特别是广泛分布的物探异常成因作了全面解剖,认为庐枞盆地找矿前景广阔,萌发了深部钻探,向第二空间要矿的大胆设想。
      2006年10月,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庐江盛桥―枞阳横埠铁铜矿勘查》项目在国家地质大调查项目中成功立项,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项目资金到位,安徽地调院调集各路精英组建项目组立即开展工作。
      2007年5月8日下午4时50分,泥河铁矿设计500米的第一孔钻进至600米时仍未见矿,这就不能解释磁异常产生的原因,于是采用井中物探,发现有磁性体,专家们决定打下去,终于在675米处,谜底揭开,铁矿显现。这个钻孔穿过250米的矿体,终孔于1096米。泥河深部终于找到了罗河式玢岩型铁矿,实现了长江中下游地区20年来找矿重大突破,实现了几代地质人的梦想。
      2007年7月,安徽省地矿局以泥河铁矿探矿权入股、中国五矿集团公司以资金投入,双方合作组建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
      2007年11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安徽省地矿局、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共同推进安徽省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四方以泥河铁矿为突破口,统一部署庐枞地区勘查工作,通过四方联动,整装勘查,尽快实现找矿重大突破。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相互衔接,理论探索、实践总结相互促进,普查、详查、勘探、开发一条龙设计,一场大会战就此打响。
      安徽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市县政府大力支持,中国地调局陆续投入项目资金约3000万元,中国五矿集团已投入1亿多元资金,安徽省地矿局调集19台钻机在2平方公里的勘探区昼夜轰鸣,这是继1976年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下令庐枞铁矿大会战30多年后,又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会战。截至目前,已发现大型磁铁矿床和大型硫铁矿床,控制磁铁矿资源量1.2亿吨、硫铁矿3000多万吨,还有一个500万吨的中型石膏矿,潜在经济价值约500亿元,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2008年全国十大找矿成果排名第一位,国土资源部将庐枞地区列为全国找矿示范区。“泥河模式”就此成为业内佳话。
二、“泥河模式”的内涵与创新
      “泥河模式”的内涵是:政府指导、四方联动、公商结合、整装勘查、探采一体、企业运作。
      泥河模式”有多处创新:首先是矿政管理机制创新。泥河项目立项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以国家大调查项目登记了探矿权。泥河见矿,大调查项目出成果,中国地调局及时明确让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利用项目成果继续开展工作,并向商业性工作转化;中国五矿集团公司在已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抓住泥河切入点,立即跟进;省政府和国土资源厅积极支持,根据《四方协议》确定的原则,把地调院已登记的泥河铁矿探矿权依法转入“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为商业性勘查开发提供了前提条件。《四方协议》快速成功签署和四方联动配合开创了招拍挂以外的又一矿政管理新方式。
      其次是公商结合机制创新。“泥河模式”不仅实现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无缝对接,而且由于安徽地矿局与五矿公司都是国有单位,从而提高了国有资本对矿产资源的控制力,提高了对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保障力。
      第三是项目组织运行机制创新。安徽局与五矿公司迅速成立“安徽五鑫矿业有限公司”,发挥了安徽局优秀的勘查技术、强大的施工力量优势和五矿公司先进的经营理念、充裕的资金保障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泥河从2007年5月发现,随即优选19台钻机会战,一年多时间即高质量地完成70个钻孔、7.5万米进尺,预计到2010年4月提交勘探报告,年底矿山投产。会战以局为单元,成立指挥部,整合人才、技术、资金、装备各类资源,物、化、遥、电、磁、钻,多工种、多方法一齐上,采用项目总包制,按市场机制运作。
      第四是地质工作与市场经济结合机制创新。“泥河模式”采用探采一体化设计施工,找矿为开矿着想,开矿给找矿提要求,公司化管理、企业运作,追求效益最大化,不仅做到了经济合理,大大节约了费用、加快了速度,而且扩大了资源储量,专家们评审认为工作量几乎没有浪费。
      第五是共赢机制创新。泥河铁矿的勘查和开发使中国地调局获得了大调查项目成果、公益性地质资料、引导社会资本的成功经验;地方政府获得了矿业大发展,就业、税收增长,实现了乡村变城市、农业变工业、农民变市民;国有地勘单位获得了找矿成果、劳务收益、探矿权股份收益、促进了改革深化;五矿公司获得了企业扩张、资源控制、投资收益。合作四方实现了共赢。
      第六是速度创新。当年罗河铁矿从1966年发现,1978年会战结束,1983年提交勘探报告,周期达18年之久,到开矿则时间更长。而泥河集大型磁铁矿、大型硫铁矿和中型石膏矿于一身,埋藏更深、钻探难度更大,但实现了同步勘查、一次提交,从发现到提交报告不超过3年,同步建设的年产200万吨铁矿石矿山,从发现到建成投产不超过4年,创造了“泥河速度”。
三、“泥河模式”的意义与启示
      在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地质工作处在非常重要的关键节点,找矿迫切需要重大突破的背景下,泥河铁矿的发现、勘探与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科学找矿的实践意义。过去都是500米以浅见矿,“泥河模式”的成功,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拓宽了人们的思路,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新工艺有了用武之地。整装勘查全面拉开后,有可能找到更多更大的矿。
      其次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泥河铁矿的矿山建设初步按年产200万吨设计,按2009年市场不变价计算,每年约可形成2亿至3亿元利税,目前正在考虑扩建到年产300万至500万吨,大大促进了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安徽地矿局已在省政协会议上正式提出在庐枞地区建设新兴工业城市的建议。
      再次是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推动意义。“泥河模式”从实践层面对地质找矿改革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从思想认识到创新体制机制、从深部找矿到推进整装勘查、从勘查开发统筹设计到市场化施工组织,多方面的创新把地质找矿工作思路真正落了地,见了效。据悉,国家科技部、中国地调局、中国五矿等拟共同投资,国内外部分高校、科研机构、地勘单位积极参与,以泥河为基础的深部找矿研究项目正在酝酿筹划中。“泥河模式”丰富了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的内容,为大讨论提供了实证样本。
      通过调查总结,我们已经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第一,要唤起地勘单位的找矿热情。国有地勘单位作为地质工作主力军,拥有配套的专业化队伍、丰富的找矿经验和成果、精良的技术装备、全面的地质资料信息等比较优势,几十年摸爬滚打炼就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作风,属地化10年来积累壮大的经济实力,应当也有条件成为国家找矿突破之依靠。现在地勘单位将地勘业作为主导产业、立局强队之本,能找矿、会找矿、也有快找矿找大矿找好矿的积极性,政府应当主动用好主力军,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地勘单位有找矿的地盘、有找矿的利益,保护和支持其找矿积极性,提高地质勘查准入门槛,挤出不具备能力的“杂牌军”,减少和杜绝炒作行为,净化矿业权市场。
第二,政府要开明,企业要聪明。


      政府要按市场经济和地质科学规律办事,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及时跟进。“泥河模式”中,中国地调局及时果断的立项支持,见矿后明确让地勘单位使用公益性成果,并支持其向商业性转化,通过“深部找矿研讨会”等多种形式,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撑,真正发挥了引导作用。安徽省和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很开明,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不搞地方保护,不搞行政配置。五矿公司很有远见地先与安徽省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然后抓住泥河项目为契机,利用其央企的规模、信誉、资金、市场优势,迅速联手地勘单位,而地勘单位手握矿权、携手央企,既可以获取勘查劳务收入,又可以实现地勘成果商品化。两家都表现得很聪明。如果说政府开明是外因,企业和地勘单位利益驱动是内因,那么内外因结合,“泥河模式”的形成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三,深部找矿战略是完全正确的。

      在地质工作程度相对较高的东中部地区,攻深找盲、探边摸底,向“第二空间”进军是现实的选择。除泥河外,新近发现的滁州琅琊山铜矿、金寨沙坪沟大型钼矿、祁门大型白钨矿等,都一再证明安徽境内的深部是有大希望的。曾有地勘单位在泥河、琅琊山打过钻,但深度不到放弃了,后来的单位往深处打就见矿了,说明贵在坚持、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科学找矿十分重要。
第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的双重作用。

      国家大调查项目和地勘基金设立的目的在于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建立矿产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坚持其公益性、基础性性质,发挥其“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和关键。公益性向商业性转化是“惊险的一跳”,二者的无缝对接是以公益性的大度和商业性的积极为条件的,如果政府与市场争权、与企业争利,地勘单位沦为打工者,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太高,就难以实现衔接和转化,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在此。而一旦商业性地质工作开展起来,就要按市场机制运作,无论是合作伙伴选择、合作公司组建、合作利益分配,还是项目指挥、施工组织、矿山建设、产品销售等,都要按市场规则办事,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记者:李伟峰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