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队伍建设 > 科研团队

自然资源部科技创新团队—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团队

发布时间:2019-10-24      来源:     审核:ags     浏览:10158次

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团队由原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工程培育,并考核通过的科技创新团队。

一、团队形成背景

本团队前身是安徽省地质调查院泥河铁矿勘探项目组,该项目组在2006年实施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安徽省庐江盛桥—枞阳横埠地区铁铜矿勘查》时,发现了泥河大型隐伏铁、硫及硬石膏多金属矿。泥河铁矿的发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近20年来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之一,也是我国深部找矿的重大突破,其潜在经济价值近800亿元,而且对我国深部找矿理论和技术方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随着泥河铁矿的发现,国家加大对泥河的投入,先后上马了数个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及安徽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拉开了庐枞地区矿产勘查的新局面。2011年,庐枞地区顺利进入全国首批整装勘查区,在勘查项目稳步推进的同时,一批重要的国家级科研项目相继配套,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研究宣告全面铺开,项目团队也相应形成。

二、团队研究内容

本团队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庐枞地区铁铜矿整装勘查及成矿理论。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1)庐枞地区铁铜矿勘查-庐江县泥河铁矿勘探,庐枞及外围地区铁矿勘查,庐江县沙溪及寨基山地区铜矿勘查;(2)庐枞地区成矿理论研究-庐枞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及找矿方向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合于庐枞地区的玢岩铁矿和斑岩铜矿的成矿模式;(3)庐枞地区深部找矿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各种综合找矿技术方法试验,建立适用于玢岩型铁矿、斑岩型铜矿找矿的勘查技术和方法。

三、团队组织管理及人员组成

本团队隶属于安徽省地质调查院矿产资源调查所,以教授级高工吴明安为团队负责人,团队工作将在院、所统一领导下,合理有序的展开。吴明安同志负责项目整体统筹协调工作;王克友负责庐枞地区成矿规律与成矿模式的研究工作;赵文广负责庐枞地区矿产勘查及深部矿调技术方法研究;蔡晓兵负责庐枞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评价工作。项目质量监控将由安徽省地质调查院负责,监控过程中严格遵循中国地调局制定的有关地调项目原始资料及其它研究资料质量和操作规范的各项规定,并在地调局项目管理体系下随时进行质量监控,保证项目实施过程的成果质量和预期成果的完成。

本创新团队有科研人员13名,含正高工4名、副高级职称9名,其中1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具硕士学位,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享受合肥市政府特殊津贴,1人为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第三梯队)。本团队专业配置合理,分工明确,技术力量雄厚,具有产学研结合优势。

四、近年来取得主要成果

1)系统阐明了庐枞地区不同系列的岩浆岩形成、演化机制,构建了区域早白垩世岩浆成因模型,提出岩浆源区控制了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开展了典型矿床研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建立了区域早白垩世多金属矿成矿模式,阐明了庐枞矿集区构造-岩浆-成矿耦合关系

2)首次系统总结了庐枞矿集区与碱性岩有关的铁---铀矿床的成因类型,并根据赋矿岩浆岩的性质将其划分为盆地内部与碱性正长岩有关的铁--铀矿化和盆地南缘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铁铀(金)矿化两个亚类。

3)首次建立了玢岩型铁矿床原生晕地球化学找矿模型。丰富完善了庐枞地区玢岩型铁矿床、斑岩型铜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找矿模型。

4)团队成员发现并评价了黄寅冲朱岗大型铅锌矿床、龙冲中型铁硫矿床;团队所取得的科研成果有力支撑了庐枞地区小包庄铁矿、沙溪铜矿深部断龙颈矿段、铜盘山铅锌矿的勘探。上述矿床的发现,有力支撑了安徽沿江地区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安徽省“358”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5)团队负责人参加的“大别山东段深部探测与找矿突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年来,团队获省部厅级以上科技奖励5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二等奖2项,厅级二等奖3项;共计完成科研报告6份、发表论文7篇;培养博士2人,硕士3人,5人晋升职称,培训科技人员3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