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业水文地质调查成果

发布时间:2019-01-22     来源:地调院     审核:admin     浏览:10895次

皖江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业水文地质调查成果

一、项目概况

“皖江示范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业水文地质调查”是原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下达的2015年度省级公益性重点地质工作项目,为安徽省首个高标准基本农田农业水文地质调查项目。项目编号:2015-g-19,经费为634.85万元,工作周期为3年,牵头承担单位为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参加单位有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三一二地质队、安徽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和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

项目工作区范围为皖江示范区的8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包括明光市、凤阳县、定远县、肥东县、肥西县、当涂县、南陵县和枞阳县行政区域全境,总面积约15533km2

项目目标任务为开展农业水文地质,查明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及赋存规律,进行农业适宜性分区,为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建设服务。

二、主要成果

该项目工作区面积大,跨不同的水文地质单元,野外及室内工作点多面广,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探索性。项目组在充分收集已有资料的基础上,并投入了遥感解译、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水土样品的采集及综合研究等工作,经过3年的努力,全面完成了下达的目标任务,并适度进行了外延,全面综合反映了工作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地质背景,扩展了农业水文地质调查内容,项目野外工作和成果报告质量等级均为优秀,主要成果有:

1通过对收集基础地质、水工环地质、地球化学、农业、水利等资料的分析总结和野外实地调查,查明了工作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地质背景条件。

2、通过在重点地段补充地球物理勘探和水文地质钻探,进一步查明了工作区水文地质条件,细化了孔隙含水岩组的划分,含水层结构更加清晰,数据更加丰富;江淮波状平原间隐伏的早更新世含水层和基岩风化带网状裂隙水分布及富水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地下水的循环条件和动态特征更加清晰。

3、分县(市)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进行了水均衡分析,阐述了地下水以分散开采、开发利用程度低的特点,指出主要富水地段可适当增加地下水开发力度,弥补灌溉水源的不足,同时改善生态环境,并进行了地下水作为灌溉用水的可行性评价;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灌溉水质适宜性及质量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浅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进行了评价。

4、揭示了工作区表层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状况;选择典型地区,分析探讨了表层土化学组份及元素与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归纳总结了中低产田的类型及形成的地质环境,分析了耕地地力与地质条件的关系。

5、以水文地质条件为主要评价因子,补充土壤理化性质及养分状况,建立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高标准基本农田适宜性分区评价,将工作区划分为高度适宜、适宜、基本适宜和不适宜4个区,并对各区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6、依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条件,结合区内的地质背景条件,总结分析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并从地学角度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及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中低产田改良、水土环境污染防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划布局、农业种植结构调整5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7、选择典型地区,探索性的采用高光谱和雷达卫星遥感数据对土壤重金属污染及表层土壤含水量进行定量反演,取得了一定效果,为区域大尺度获取土壤污染及含水量信息提供了借鉴。

8、选择在重金属高异常且大宗农作物种植区,将农田土壤、包气带水、潜水、粮食作物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探索性的开展了水--作物系统重金属迁移转化及其模型专题研究,揭示水---生等介质中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和机理,建立水--作物系统中典型重金属元素的迁移转化模型,为农田区重金属污染土地修复、保障粮食生产生态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提供技术支持和科学依据。(水环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