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安徽矿产全志 向建党99周年献礼 ——《中国矿产地质志•安徽卷》圆满完成编纂,高分顺利通过终审

发布时间:2020-06-29 18:06:13      来源:      审核:ags     浏览:2635次

6月2324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组织专家在北京、合肥等地,通过现场与视频会议相结合的方式对我院研编完成的《中国矿产地质志•安徽卷》(简称《安徽卷》,下同)志书及其附图进行了评审验收。《安徽卷》是全国卷中完成的第9部省级矿产地质志书,也是《中国矿产地质志》系列志书成果的第90部,填补了安徽省矿产资源领域志书的空白。

《安徽卷》由我院杜建国教授任主编,志书收录了安徽省已发现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水气矿产四大类矿产、136个矿种(亚种172个)1975处矿产地资料;系统阐述了安徽省192个典型(重要)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和矿床成因,建立了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划分出了6个Ⅲ级成矿带、15个Ⅳ级成矿亚带和59个Ⅴ级成矿单元,建立了各个成矿亚带的区域成矿模式;厘定出安徽省35个矿床成矿系列和66个矿床成矿亚系列,分5个时段首次编制了安徽省矿床成矿系列图,并构建了安徽省矿床成矿谱系,探讨了安徽省成矿时空演化规律,评述了各成矿区带的成矿远景。《安徽卷》是安徽省24家地勘单位、116位约稿专家提供材料基础上历时6年研编而成。全书共3723章,约218万字,附矿产地质图和成矿规律图。

《安徽卷》全书实现了多个理论创新,如首次系统地以陆内“隆坳构造”控矿理论,揭示了燕山期大陆构造内出现的“隆坳构造”形成演化与区域岩浆-成矿的内在联系,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成矿模式;创新性提出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安徽段)具有对称成矿分带规律,建立了皖南地区钨钼矿燕山期成矿的“多层楼+地下室模式”;创新了表生作用成矿理论,提升了安徽省矿床学理论水平;创新性编制了“五位一体”的安徽省成矿规律图(1:50万),提升了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水平。

安徽省志书编纂委员会副主任、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副局长施申轶在会议中指出,《安徽卷》记载了安徽省地矿行业一百多年来上下求索的历程,矿产资源在安徽省国民经济重要地位,彰显了安徽省地矿行业的“三光荣”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省今后的找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意义重大。

陈毓川院士对《安徽卷》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志书的编纂工作十分艰辛,编纂人员忠于史实,经过多轮审查和修改完善,专家对质量的总体评价很高,认为志书史料脉络清晰,门类齐全,记述完整,忠实地记载了安徽省矿产资源成果,希望《安徽卷》编写组成员继续努力,期待普及本、数据库提交优秀成果,达到《安徽卷》志、图、库、普及本全优的成果。

常印佛院士在仔细聆听与会专家的评审意见后,指出《安徽卷》作为全国卷的一部分,一定要严格按照自然资源部的顶层设计思路编纂成书,同全国卷和谐有机的融为一体,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安徽地质矿产特色。

评审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安徽卷》是安徽省首次全面介绍全省矿产资源全貌和区域成矿规律的一部志书,在区域成矿规律理论研究方面有较多的创新,公开出版发行后将为该区地质找矿提供了先进科学的理论支撑,为政府部门制定矿产资源决策提供了科学翔实的参考资料。与会专家给予志书成果及系列图件全“优”的成绩。

此次评审会由中国矿产地质志主编、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资源所副所长王登红研究员主持。常印佛、陈毓川、朱裕生、郭坤一、王炳铨、李继江等13位院士专家,安徽省自然资源厅、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省志书编纂委员会和省项目办专家施申轶、钱存超、朱文伟、钟华明等参加评审会。(综合研究室)